
2022年9月,永川区全面启动实施党建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探索,党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基层和农机合作社全面覆盖,引领培育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合作社63个,助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持续保持全市第一,永川的典型做法获得市领导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双石镇脚盆井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在试点中脱颖而出,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双石镇脚盆井村距双石场镇3公里,永川城区10公里,交通便捷,水源方便。辖区面积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5亩,共有6个村民小组,1003户2685人,党员66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个,主导产业为水稻、茶叶、柑橘、玉米、大豆和油菜种植。
2020年,脚盆井村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2022年9月,该村党总支书记张仁权担任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成立了监事会,确保运转规范有序。社员以宜机化和高标准农田改造土地入股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再由联合社统一布局产业、统一经营管理,实行保底收益和收益再分红。
党建引领,打造经济发展“火车头”。据张仁权介绍,该村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要抓手,融入脚盆井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协同发展,依托宜机化改造土地资源和市农科所等专家资源,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采取“党总支挂帅+党支部分片包干”的办法,动员群众参与、理清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制度运行,在市农科院作物所、永川粮油站等专家技术支持下,实施“2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复合带状种植模式,去年种植玉米大豆2025亩,实现亩产玉米470公斤、高粱大豆100公斤,远超单一种植模式产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双赢。先后吸引四川农大、农业农村部种植司、全国农技中心专家组及四川古蔺县、内江市等地农业局前来考察学习。其经验做法被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央视网等报道。
农机服务,开启现代农业“新引擎”。脚盆井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党总支+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争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资金500万元,购置农机设备60余台套,硬化场地4240平方米,建设农机库棚1169平方米、加工风干库1314平方米,具备耕、种、防、收、烘干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从村专职工作者、村民小组长和大户中选拔培养专职农机手12名,为永川北部片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每亩机耕收费85元,机插收费60元,机收收费80元,机防收费12元),2024年服务面积达5600亩,其中水稻2500亩、玉米大豆2000亩、油菜1100亩,实现收益39.2万元,纯收入18万元。
带农致富,按下集体增收“快进键”。脚盆井村实行“社员土地入股保底收入+收益再分红”运作模式,村民享受务工收入和土地入股分红收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成功运行,使得村民建设合作社的积极性更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干劲更足。2024年,联合社种植水稻550亩、玉米大豆2025亩、油菜850亩,获得收益30余万元(收益的40%用于入股村民再次分红,30%用于村级合作社扩大再生产,30%作为村集体公益活动经费),土地入股农户二次分红10万余元,入股村民务工收入总额达80万元,户均分红增收1150元,村集体增收约40万元。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