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过去一年,永川区社会保障有力有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提档升级,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平安建设走深走实。今年,区政府将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围绕如何“让人民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提建议、献良策。
胡波代表
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惠民政策就近直达
近年来,永川区政府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全方位提升川渝两地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建议打破报销壁垒,共筑川渝医疗保障网。探索建立川渝地区医保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统一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并根据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状况,制定医保报销比例框架,让群众就近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消除就学障碍,实现川渝学子就近升学。探索构建川渝地区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学籍信息实时共享和无障碍转接。两地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统一的跨区域就读、升学考试政策,帮助川渝毗邻地区学生就近升学和考试。破除地域限制,推进川渝农业服务协同。探索建立川渝毗邻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联盟,协调统一两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统一农机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川渝地区享受同等补贴待遇。
张锡昌代表
筑基民生点亮未来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近年来,永川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这得益于区政府的坚定决心和持续投入,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何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重点要在以下着力:一是完善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评价改革,激活内生动力,破“五唯”,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二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举办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表彰优秀教师典型等方式,引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其作为教师评价、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修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三是不断扩优提质。加大教育投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增加优质中学学位供给,让老百姓“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名校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和做好,提升影响力。
王大彪代表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助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
2025,永川供电公司将紧紧围绕永川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持之以恒强电网、保供电、优服务、助发展,全力以赴支撑全区加快培育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渝西国际开放枢纽。一是勇当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坚决扛牢电力保供的首要责任,确保不发生拉闸限电和大面积停电。二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加大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宁愿“电等发展”,决不会让“发展等电”。三是彰显央企担当,全力服务经济社会民生,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真真让老百姓“用好电”。四是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电需求,持续深化“三零”服务,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广大客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童斌委员
精准施策 融合赋能 加快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永川区2024年2月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及时启动了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学实验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点上示范、投入加大、各方参与、氛围浓厚等可喜变化。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科学实验区建设,要整合资源,构建多元支撑、功能互补的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围绕“自用、共用、新用”三个层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矩阵式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群,赋能科学实验区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一是强化学校自用馆所使用。用好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馆所,做实科学教育馆所的建、管、用、维、评。二是推进共用基地建设。借鉴发达省市成功经验,整合盘活城区学校闲置资源,建设一个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放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心。三是加快新用基地应用。全区现有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3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筹用好在永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等科学教育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放。
袁跃龙委员
优化医疗体系 建设和美乡村 助力健康中国
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是重庆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目前,永川区医疗卫生提档升级成效明显,区人民医院三级、区疾控中心三甲创建成功,卫生人才“县聘乡用”改革入选全市深化医改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但是,乡镇医疗机构还存在医务人员数量配备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分级诊疗运行不畅等问题。需要借助国家医改的东风,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体系,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一是配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加大“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推进力度,加快医疗次中心和甲级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二是拓展乡镇卫生院医疗项目,强化基本公卫服务、疾病康复、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三是构建科学有序的诊疗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落实“打包支付、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政策,提升慢病基层首诊率和规范管理率。四是提升远程诊疗规模和水平,依托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互联网医院等数字诊疗平台,方便老百姓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诊疗服务。
江永玉委员
关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家庭之忧”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步成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问题逐步凸显,成为了关系每家每户的“家庭之忧”。建议:一是优化专业护理队伍管理体系。鼓励院校开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聘用或者与劳务公司合作等方式,吸纳一批专业护理人员,建立合理薪酬体系,完善管理评价机制,为病患提供让人放心的高质量管理服务队伍。二是逐步完善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将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与待遇水平,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负担。三是推动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健康发展。积极构建居家与社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网络,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探索开展上门护理、日间照料、失能老人托管等多样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