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爸,你别着急,想说的话可以用手用笔写出来。”
“你先别急,你是不是说借出去那1万块钱,他已经还了,今天还来看你了,给你带了一箱牛奶。”
“他今天早上吃了半碗饭,今天中午可以自己端碗吃饭了,今天下午,他很着急,想说话,说不大清楚就很着急。我们就劝他可以用笔写在纸上。”
“别急,语言功能的恢复要慢慢来。”
4月2日下午4时,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医院护士,心内科、神经内科专家迟路湘教授在看望倪中有。插着氧气管、输液管的倪中有由躺着坐了起来,双手比划着想要表达他的意思。
患者和家属当场眼含热泪,对迟路湘教授不停致谢,感谢区人民医院医疗团队救治亲人,避免了家庭悲剧的发生。
病发多年未根治
据患者家属段世珍介绍,老伴倪中有因为有病,长期服药,所以她在璧山打工,儿女也都各自挣钱。倪中有现住在板桥镇龙门滩村。
据段世珍回忆,10多年前,倪中有在广州当搬运工,双腿骨折过,医治后打入的钢板一直未取。11年前,倪中有因甲亢引发心脏病,长期就医吃药。3年前,甲亢有所缓解,又因血脂高长期服药,身体几乎没正常过。
约2016年,倪中有在永川某建筑工地做杂工,段世珍在城区餐馆打工。一天深夜,段世珍回家时,发现倪中有去上厕所却解不开纽扣,甚至尿湿了裤子,随即见倪中有陷入昏迷,便立即拨打120,送往城区某医院急救。输液后,倪中有觉得病情缓解了,害怕多花了钱,便出院回家了。但患者和家属并不知晓病根是啥。
突发疾病入医院
近日来,倪中有告诉段世珍,说他吃不下饭,一天只吃一顿。3月31日晚,倪中有再次打电话给妻子、儿子,说他身体不舒服,准备第二天去城里看病。女儿得知此事后,建议父亲到区人民医院红河院区就医,方便照看。
4月1日,倪中有大约11点半到达区人民医院,在医生建议下,办理了入院手续。段世珍当天从璧山赶回永川,并给倪中有买来午饭,输液时倪中有说冷,拉紧了被子,并叫妻子关窗。就在此时,段世珍突见倪中有右手下垂,说不出话,眼睛睁着空洞无神……他又发病了。
专家诊断寻病因
据迟教授介绍,倪中有发病后,昏迷、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甚至不能说话,右侧上下肢完全瘫痪,肌力几乎为零……
随后照CT、血管造影,迟路湘教授发现病人右脑血管、右后脑血管血流正常,左边颈动脉末端完全闭塞,整个左脑颅内血管不显影。系颈内动脉末端有血栓卡住了。
加上询问家属,迟路湘教授分析,倪中有系扩张性心肌病,伴有心房颤动,即心房乱跳(心房易长血栓),乱跳后,血栓跟随着血液循环,最后掉哪就在哪“使坏”。如掉在脑袋,导致脑栓塞(脑缺血);如掉在手臂,就可能截肢。“掉到哪,哪里就有灾难。”迟路湘教授说,一般来说,最好结局是康复训练后,能歪着嘴蹒跚走路;一种是变成植物人,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导致颅内高压形成脑疝,致死。
新技术1小时治本
“按过去的治疗方法,要么保守治疗,等待结局;要么使用溶栓药物,但房颤导致的血栓理论上溶不通。”迟教授说,因照CT未见患者颅内出血,这就坚定了他的判断,并采用最新微创介入术,借助红酒开瓶器原理,用取栓器将掉在血管内的血栓拖出来的方法。当天下午4点过进入手术室,1个小时后,2厘米长的血栓被取出,整个大脑恢复血流。
据了解,迟路湘教授从2003年开始实施探索神经介入治疗,并取得多次成功手术。对于房颤大心脏发生脑栓塞,在区人民医院属首例成功手术。迟教授说,颅内微创介入术应该广泛推广,但因难度较大,医生资源少,全重庆市也只有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共5家医院掌握此技术。他希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跟上最新医疗科技,提高介入治疗技术水平,给更多患者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4月1日,从患者上午11点过到医院,下午1点过突发严重症状,照CT、血管造影,到出手术室,总共不过几小时;从许多天都不想吃饭,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到手术第二天早晨就在护理人员照顾下吃了半碗饭,中午时自己能端碗吃饭;从亲人看到他昏迷发病,到亲人相见着急交流,并坐在床上拿笔写字,百感交集场面令人动容。
“感谢迟教授,您真是活菩萨!”患者的儿子从先前的怀疑态度,到真诚的道谢,更显手术难度之大,效果之好。
据了解,倪中有这类病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成植物人。一旦这样,不仅不能工作,还得请保姆伺候,将会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迟教授救治好他一个人,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