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二九相重,故得名“重阳”。又因“九”与“久”同音,蕴含着长久之意,重阳也被赋予祝老人健康长寿的意义。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遍插茱萸来祈求健康长寿,故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尊老敬老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2013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法律层面将重阳节规定为“老年节”,为传统的重阳节赋予了“尊老敬老”的新时代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把孝老、养老、敬老落到实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日前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中,以孝道为主题,集中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从而引发矛盾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重建信任,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帮助老年人在社会中获得年轻人更多的关怀,这是当前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现实问题。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孝”字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历久而弥坚。直到今天,“孝”道文化依然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孝”,即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尽赡养之义务,行陪伴之责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作为儿女,赡养父母,给予父母物质上的照顾是最基本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更加重要、不可或缺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多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在父母身边陪伴照顾,多与父母沟通交流……用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增添快乐,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为传统美德注入时代特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爱亲、尊老敬老不仅仅只关乎自己的父母亲人,更关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位老人。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将“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层面,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从个人来说,将“孝”从父母长辈辐射到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伸出援助之手。将传统的孝道美德注入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当人人都愿意“泛爱众而亲仁”,当人人都能够“亲其亲,长其长”,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更将充满温情,每一位老人也必将生活得更加幸福。
当前,时代在快速发展,社会在日新月异,传统道德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绝不能被抛弃。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并不断为其注入时代活力,使其能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吕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