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骨秤是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děng)秤,是古时候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药品、香料等贵重物质的精密衡器。其起源于秦汉,发明于两宋,盛行于明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民国时期的象骨戥秤,其制作精细、技艺独特,见证了我国度量衡器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
该件象骨戥秤由秤杆、秤盘、秤砣以及匣盒等几部分组成。其秤杆长38厘米,由象骨制作而成,上面刻有精密的重量刻度,并安装有铜质提环。秤盘由黄铜压制而成,直径6.5厘米,圆盘边缘均匀分布3个小孔,通过3根细绳与秤杆相连。秤砣由黄铜铸造而成,素面无纹,形状为长方体状,重104.6克。匣盒由竹子制成,分为上下两部分,整体造型与秤砣及秤盘相近,内部凿空用以收纳。匣盒上有一圆环形皮套,用以锁住匣盒。
戥秤作为我国古时候常用的一种计量工具,与人民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而到了现代,更是由于其精湛的工艺、考究的选材颇具收藏价值。秤杆,是戥秤的关键部件,其选材范围包括质重性韧的象牙、质坚如铁的乌木、精工铸造的青铜、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等。秤盘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冲压而成。秤砣也是由青铜铸造,形状有圆柱体、椭圆形、圆形之分。
由于戥秤收藏价值愈来愈高,一些用普通骨质戥秤冒充象牙戥秤的行为也悄然出现。要分辨出戥秤秤杆到底是象牙还是一般的动物硬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象牙的横截面具有典型的“Retzius”纹理,即由两组呈十字交叉状纹理线以大于115度或小于65度角相交组成的菱形图案。除此以外,象牙的横截面还具有分层结构,且分界线较为清楚,一般从外到内分为四层:Ⅰ层为致密状或同心圆状层;Ⅱ层为粗“Retzius”线层,纹理线夹角较大,可至124度左右,纹理线间距较宽,约为1毫米—2.5毫米。Ⅲ层为细“Retzius”线层,纹理线夹角较Ⅱ层小,平均在120度左右,纹理线间距很窄,约为0.1毫米—0.5毫米。Ⅳ层为致密状或空腔状。象牙的纵切面上具有近于平行的小纹线。象牙的颜色新鲜时呈白色、奶白色、瓷白色、淡玫瑰白色,史前的象牙常呈蓝色。象牙具有油脂光泽,呈微透明至半透明。折射率为1.54,硬度仅为2.5左右,比重通常为1.85,断口呈裂片状、参差状。而致密型骨制品与象牙在外观、折射率、比重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其结构有所不同:动物骨骼具空心管状构造,在横截面上这些细管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在纵切面上表现为线条状。当污垢渗入空管中时,这些结构更为明显。故在骨制品表面经常会发现有线条状的黑色条纹。掌握了这些鉴定特征就能很好地分辨出象牙戥秤与一般动物硬骨戥秤了。
记者 苏 鸿 通讯员 廖茂羽 文/图